明清官服上绣有“禽兽”,为什么要绣那些图案呢?
看明清时期的电视连续剧,可以看到众文武官员身着官服,头戴官帽,稍加留意不难发现,不论文官还是武官,胸前、背后皆配有动物图案。仔细观察,其图案又有所不同。
有些绣着仙鹤,有些绣着鹌鹑,有些绣着麒麟,有些绣着犀牛。总之,类型多样,不一而足。那么,政府为什么要规定在官服上绣这些图案呢?
原来是为了区分官职的大小。而为这些图案是官服制成后补缀上去的,固被称为“补服”或“补子”。不同的图案代表不同的官阶、身份与贵贱。只要一望官服上的“禽兽”图案,便可知道其人的品位和官阶,这和当今军人制服上的肩章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文官与武官所补缀的“禽兽”图案也有区别,主要是文官采用飞禽饰样,武官采用走兽图案。
文官补缀的图案分别为:一品为仙鹤,二品为锦鸡,三品为孔雀,四品为云雁,五品为白鹇,六品为鹭鸶,七品为鸂鶒,八品为鹌鹑,九品为练雀。
武官补缀的图案分别为:一品绣麒麟,二品绣狮,三品绣豹,四品绣虎,五品绣熊罴,六品绣彪,七品绣犀牛,八品与七品相同也绣犀牛,九品绣海马。
制作这些“禽兽”图案的机构,是皇家专门织造丝绸锦缎的织造衙门。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,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,运用精湛的织绣技术,织绣出了栩栩如生的图案。
这种补缀制度,到清朝时非常严格,任何人不得随意增添,否则将以刑法论处。如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,在给年羹尧定罪时,就有“非其人,不得服其服,顺礼也”。尽管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补缀比自己官职高的“禽兽”,还是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,为了利益,冒着杀头的危险,找绣工造假。而那些只为谋取利益,穿着官服不办实事的官员,便被老百姓称为“衣冠禽兽”。
知识链接
官服上绣“禽兽”溯源
据说,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武则天时期。武则天命令内府制作了一种新式的绣袍,就是在袍服上加绣不同的纹样,以区分文武官员品级。具体说就是文官的袍服绣禽,武官的袍服绣兽。成语“衣冠禽兽”就出自这里。可见当初的“衣冠禽兽”并没有什么贬损之意,只是标志而已。
这种新式的绣袍,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款新式官服,明清时期的“补子”就是在这种绣袍纹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
版权声明:
作者:admin
链接:https://www.xzmt.net/lzs/?p=419
来源:小晓冷知识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共有 0 条评论